央视新闻客户端

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

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

【盘点】33年春晚记忆里的那些经典人物

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6年02月09日 00:15 A-A+ 二维码
扫一扫 手机阅读

原标题:

自从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诞生以来,春晚已经走过了33个年年头,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心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品牌,成为了中国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大餐。央视新闻客户端带您回顾,春晚33年那些经典人物。

黄一鹤:中国春晚第一人

1983年,第一届央视春晚开播,黄一鹤也成为了第一任导演。1983年、1984年、1985年、1986年、1990年,黄一鹤先后五次担任《春节联欢晚会》导演。

  

黄一鹤与他的团队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很多一个第一,首次使用了晚会直播的形式,让晚会的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主持人,设立了观众点播热线和猜谜语。后来,这些都成为了晚会的固定模式。

赵忠祥 倪萍:共同合作主持9届春晚

曾几何时男看赵忠祥女看倪萍,是多少电视观众的心声。每年的除夕夜,当倪萍和赵忠祥主持春晚的时候,都是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时候。赵忠祥的稳重,倪萍的大方和煽情都是观众难忘的。

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,赵忠祥开场报幕。

从1991年起,倪萍和赵忠祥搭档,共同合作主持了9届春晚。

李谷一:《难忘今宵》成为经典

提到春晚,就不得不提创纪录的歌曲《难忘今宵》,作为演唱者李谷一自然也成了春晚的经典人物。

1983年春晚,李谷一成为观众热线点播最多的演员,共演唱了《乡恋》等7首歌曲,还与袁世海等对唱了戏曲《刘三姐》和《牛皋》,成了后来无人能打破的春晚纪录。

张明敏:第一位出现在内地舞台上的港台歌手

在1984年春晚上,来自香港的25岁歌手张明敏令人而人耳目一新,这是港台歌手第一次出现在内地的舞台上。在一夜之间,人们不仅知道了张明敏,更学会了歌曲《我的中国心》。

张明敏用醇厚而又带有金属质感的磁性嗓音唱响了《我的中国心》,不仅让80年代思想刚刚开放的中国内地观众认识到香港不是只有“靡靡之音”,更唱出了天下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挚爱深情。

容韵琳《七子之歌》唱出澳门人心声

1999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,容韵琳出唱歌曲《七子之歌》,唱出了澳门人的心声。容韵琳稚嫩的嗓音、可爱的笑容赢得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,澳门作为一个曾经“咫尺天涯”的地方,似乎也因为这首《七子之歌》而生动起来。

费翔:春晚里的“一把火”

从1987年走过来的中国人,大多都记得费翔这个名字,那年的春节晚会上费翔和他的歌声让亿万中国人耳目一新。

1987年春晚费翔演唱了《故乡的云》和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,随后家喻户晓,在冬夜的除夕燃起了一把“烈焰”。费翔也是首位登上春晚舞台的台湾歌手。

邰丽华:无声世界的“千手观音”

2005年春晚最出色的节目是什么,所有的人都会说是《千手观音》。该舞曲是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1位聋哑人共同演出的舞蹈,以其巧妙的构思,整齐划一的动作,成为当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。

聋哑姑娘邰丽华与20位同伴结为一体,以千手观音形象立于莲花台上,在镶嵌着一千多只手的金碧辉煌的拱门下,用缤纷的手姿和斑斓的色彩,”述说”内心世界的美丽话语。

旭日阳刚:草根歌手登上舞台

作为草根组合凭借一曲《春天里》走红的旭日阳刚,2011年登上央视春晚。

“旭日阳刚”能够登上春晚,人们不仅仅欣赏他们的精彩演唱,而是他们本身的故事让人敬佩,让人鼓舞。“旭日阳刚”所展现的是今天中国梦的乐观和积极精神,一种不畏惧困难、不害怕挑战,在平和中有坚韧,在困难中有希望的状态。

小虎队:青春记忆

1992年除夕,一帮花季烂漫的少年少女们共同录制了一曲《新年快乐》,通过春晚带来了宝岛台湾的新春祝福,向全球华人拜年。这其中有一个在当时与“青春”划等号的团体——“小虎队”。1997年,“小虎队”宣告解散。但对那一代的少年来说,“小虎队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青春印记,与热血和梦想一同珍藏。

2010年虎年除夕,小虎队解散10多年后首次同台,同样的旋律,同样的舞步,仿佛瞬间回到那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少;而看到屏幕上的三个人努力地像二十年前那样凌空劈腿,举手投足之间,终究掩饰不住时间刻下的痕迹,一晃二十年,我们也不禁问自己,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?梦想还是遥不可及吗?

马季:把相声搬上以春晚为标志的晚会舞台

1983年第一届春晚,马季就受邀与大徒弟姜昆、刘晓庆、王景愚等四人联手主持春晚,马季凭借多年的相声表演功底,加上频频与观众幽默互动,自从这届春晚开始,马季就被全国百姓所熟知、喜爱。

此后,马季和徒弟们合作,多次登上春晚的舞台。《宇宙牌香烟》、《五官争功》、《训徒》等多部作品都在春晚舞台取得了成功。“宇宙牌香烟”“司马缸砸光”等脱胎自春晚的段子,一度成为可以发酵一年甚至多年的经典。

马季的徒弟姜昆、冯巩等人也因为春晚被观众熟知、喜爱。马季可以说是相声与电视、相声与春晚的“媒人”了。

冯巩:春晚“钉子户”

“亲爱的观众朋友们,我想死你们了!” 1995年春晚上冯巩与牛群合作的《最差先生》中,最早出现了这句日后大家耳熟能详的话,每年听到这个,我们就知道,春晚“钉子户”冯巩又来了。

冯巩确实是想观众,一年不见都不行,他这么说了,也这么做了,连续30年在大年夜把欢笑送给大家伙,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。冯巩与春晚结缘是在1986年,小伙儿年方二十八,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,说了一段《虎年说虎》没想到一夜之间成名了。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,春晚至今办了33年,冯巩就连上春晚30年,创了纪录。

赵丽蓉:“春晚”第一代“小品王”

1988年到1999年,“春晚”上总会出现一个“母亲”—赵丽蓉。无论是较早时候的《英雄母亲的一天》、《妈妈的今天》还是后来的《功夫令》、《老将出马》等“春晚”小品,赵丽蓉都以慈祥、善良又不失风趣幽默的母亲形象出现。这位“母亲” 深受观众喜爱,陪伴“春晚”度过了整整十年,被称为“春晚”第一代“小品王”。

“俏夕阳”:离退休职工的舞蹈梦

1996年,河北省唐山市的一群离退休职工组成了“俏夕阳”舞蹈队,10年之后,她们的“皮影舞蹈”《俏夕阳》获得了“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”歌舞类一等奖。那一年,14位演员平均年龄达到68岁,年纪最大的已经74岁。当很多同龄的老人们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时,她们却在“春晚”的舞台上用独特的舞蹈给全国人民带去了惊喜与欢乐。
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“俏夕阳”乐观、执着、不服输的精神和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的艰苦努力,终于使她们成为从百姓中走上春晚的“大明星”,也为很多年轻人树立了榜样。

大山:春晚舞台的“洋笑星”

“大山”本名马克·罗斯韦尔。他不是第一个上春晚的“老外”,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超级“外援”。1988年,他在小品《夜归》中扮演了“许大山”这个角色,这个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“老外”让当时的观众们倍感惊奇,并且从此为人们所熟知,于是他索性把中文名字改为“大山”。作为超级“外援”,大山在“春晚”舞台上表演过多个相声和小品节目,国内观众也早就认可了这位“洋笑星”。

大山,生在加拿大,出名在中国,春晚常见面,身份格外多。借用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的评论:“大山虽然是外国人,但不是外人”。

  • 新闻
  • 军事
  • 财经农业
  • 社会法治
  • 生活健康
扫一扫
扫一扫,用手机继续阅读!
央视网新闻移动端
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
央视新闻移动看!
CBox移动客户端
下载到桌面,观看更方便!




新闻图集更多

860010-1102010100
1 1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