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新闻客户端

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

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

【红色军工寻踪】化肥变炸药:地雷战幕后有高人

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 2015年05月10日 10:42 A-A+ 二维码
扫一扫 手机阅读

原标题:

  

  “民兵都是英雄汉, 不怕艰苦不怕难, 打日本, 保家乡, 地雷是咱好伙伴。 没有铁雷造石雷, 没有炸药自己碾呀, 满山石头开了花, 炸得鬼子心胆寒……”电影《地雷战》被几代人所熟识,而共产党领导的军工阵地,不但提供了八一式马步枪等经典产品,还曾为地雷战提供了可靠的武器。

  《地雷战》里这样告诉大家:“一硝二磺三木炭,火药就是这样制成的,包上铁皮搭上引信,不见鬼子不挂弦,这样就能把鬼子炸上天。”

  但事实上,在当时的中国北方,庄稼汉们对地雷知之甚少,八路军中也极其缺少地雷的专业制造人员,那么地雷战用的这些地雷到底是哪儿来的呢?答案是:幕后有高人。这个人就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掌门人叶企孙,李政道、钱学森、钱三强这些顶尖学者都是他的学生,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:敌后红色军工的鼎力支持者。

  在平汉线保定城南方顺桥的铁道,77年前的一天,几个手握引爆器的人正在耐心等待。他们的目标是装满军火的日军的列车,它即将驶过这里,而铁轨下方,等待火车的是12个满满的炸药桶。巡逻车过去了,接着轧道车清了铁轨,随后日军列车缓缓启动。谁也没想到,车头刚经过炸药,一声的巨响,车头就被炸上了天,车上的军火也炸成了一团。

  这不是日军第一次被伏击,可此前即使有爆炸,列车损坏也不严重。让日军摸不着头脑的是,根据地的炸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厉害!

敌后巧手 肥田粉变炸药

  抗战期间,日本对所有军用物资进行了严格的管控,而就在这种情况下,敌后根据地还是造出了威力可观的地雷,让敌人猝不及防、闻风丧胆。这背后,凝结的是一群年轻人的心血。

  这位老人叫汪德熹,是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之一。77年前的6月,他奔赴冀中抗日根据地,在河北小辛庄,凭借依据一句日语“我是基督徒”顺利过关。这句蹩脚的日语,还是临走前,老师叶企孙先生教的。而他此行就是为了帮助敌后的军工生产。

  此时冀中根据地里,一批阎锡山没来得及运走的氯酸钾正等着他的到来。氯酸钾是氧化剂,是洋地雷里头很重要一个材料。

  叶企孙的学生 虞昊:汪德熙去的时候呢,那时候做炸药还不是生产TNT的时候,就用氯酸钾来做的,爆炸力是很强的,比一般爆竹的炸药强得多。可是这个强度还不是最理想,所以怎么能够理想呢,就是里面要掺东西,要掺的话,就要掺TNT是最好,大量的氯酸钾混合在一起做,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。

  当时与汪德熹并肩作战的,有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熊大缜,实验室门本忠,机械系工程师胡达芙,燕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张方等等。这些人都是由叶企孙先生秘密送到敌后根据地的。1938年,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北平、天津、保定之间建立秘密交通站,负责为根据地寻找输送人才。

  熊大缜和汪德熙,一个学物理一个学化学,而爆破的最高效率,正好是在物理和化学中寻找平衡点。有了威力巨大的氯酸钾混合炸药,熊大缜他们又从吕正操那里要了一些工兵,然后手把手地教这些工兵如何使用炸药和雷管。同时也教他们如何做炸药。正是这些炸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。但阎锡山留下的氯酸钾很快就用完了,怎么办?

  叶企孙的学生 虞昊:当时有一个办法就是用硝酸炸药,硝酸炸药用什么做呢?华北地区都有化肥,化肥是硝酸氨,把硝酸氨处理好了以后,可也可以做成很好的硝酸炸药。后来这种东西大量生产,反正有肥料的地方都可以弄到,日本鬼子也很难查是什么东西。他就把硝酸氨经过化学处理后变成烈性炸药了。

  此时,日军正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,鼓励老百姓用肥田粉种田。就在日本人还纳闷为什么肥田粉如此受欢迎的同时,他们也品尝到了用烈性炸药的滋味。肥田粉造炸药,用炸药造地雷,在条件艰苦的敌后根据地,正是靠这些年轻人的智慧,地雷战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。

  • 新闻
  • 军事
  • 财经农业
  • 社会法治
  • 生活健康
扫一扫
扫一扫,用手机继续阅读!
央视网新闻移动端
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
央视新闻移动看!
CBox移动客户端
下载到桌面,观看更方便!




新闻图集更多

860010-1102010100
1 1 1